这句俗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引用出现在上世纪我国一位伟人的口中,当时他面对曾经的战友背叛国家,挟持战机叛逃时,曾引用此句。
不过,民间对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清晰。比如在湖广一带,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,讲述了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这一俗语的由来。
据说,很久以前,有一位书生,他的父亲早逝,幸亏母亲多年来辛勤抚养他成人,并且请了教书先生帮助他学习。
天道酬勤,在母亲的辛苦付出下,书生终于迎来了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,并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功考中了状元。
更为幸运的是,书生在殿试时得见皇帝,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,品行端正,于是将公主许配给他,让他成为驸马。
书生感恩母亲的辛劳,决定请求皇帝为母亲立一座贞节牌坊,毕竟母亲为了自己多年未曾改嫁。
然而,回到家乡后,书生将这个请求告诉母亲时,母亲显得非常为难。原来,母亲在书生离开期间,与当年聘请的教书先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正打算向儿子提起此事。
但不巧的是,书生却提出要为母亲立贞节牌坊。最终,母亲无法拒绝,于是她拿出一件衣物交给书生,让他洗干净,并说如果第二天衣物还未干,就决定嫁给教书先生;若衣物干了,就听从书生的意见。
书生洗净衣物并把它晾在外面,然而,天公似乎作弄他,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片刻后便下起了滂沱大雨,衣物整整泡在雨水中晾晒了一天。
当书生将这一事件报告给皇帝后,皇帝便引用了这句俗语: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,以此成全了母亲与教书先生的姻缘。
虽然这个故事流传较广,但其中的真实性并不完全可靠,更多的可能是后人根据这句俗语编纂出来的一个传说。
这句俗语其实包含了某种矛盾,因为在现代人的理解中,“娘”通常指的是母亲,而母亲既然已经结婚,为什么还需要再嫁呢?即使是丧偶的母亲,也并不一定会再婚,这似乎有些突兀。
其实,“娘”在古代并不专指“母亲”,在古汉语中,“娘”一般指年轻女子,常常指的是少女,而“孃”才是母亲的意思。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娘”最常见的解释是“少女”或年轻女子,“母亲”的释义反而不那么显眼。
因此,这句俗语中的“娘”其实可能指的是年轻女子,而不是母亲,解释起来就显得更加合理了。
毕竟在古代,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低,到了适婚年龄,父母往往会安排婚事,婚姻对女性而言几乎是一种命运的安排。
在那个时代,女人出嫁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,正如古人所说: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,即女子到了适婚年龄,便是该嫁人的时候,这几乎成了社会的一种常理。
因此,如果我们将“娘”解释为“年轻女子”,这就更能符合当时的社会观念了。毕竟,姑娘到了适婚年龄要出嫁,比寡妇再婚要更为常见和理所当然。
而且在古代的社会,寡妇再婚往往会受到议论,甚至被视为不守妇道,这使得女子再婚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普遍。
在那个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社会中,女性们的生活常常受到诸多束缚,甚至战争时期,很多丈夫死于战乱,妻子成了寡妇,但却无法再婚,这种情况耽误了很多女子的一生。
因此,这句俗语中“娘”如果指的是年轻女子,那么这一解释就显得非常合情合理,也更加符合古代社会的普遍观念。
总的来说,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这句俗语,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,仍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婚姻的普遍观念,也折射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。
如果我们从“娘”的定义出发,不难看出,这个俗语的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实仍具有一定的意义。而其背后的故事,虽然真实性难以考证,但无疑也让这句俗语更加生动有趣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